去年台灣股市(上市)全年成交量不到19兆元,創下15年來新低,平均日成交量剩下776億元,與2007年的約1400億元相較,剩下一半。證券業面臨史無前例的寒冬,政府高度仰賴的證券交易稅無法達標,在各界強大的壓力下,行政院、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、財政部與證券交易所在去年底連袂推出7+3的活絡股市措施,外加當沖交易稅減半優惠,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台股量能萎縮的問題,寄望給台股打下強心針。

金管會提出的七大措施屬於政策層面,有推動定期定額購買個別股票與ETF、開放台股ETF得採現金申購買回、保險業投資股票鬆綁、銀行投資上櫃股票的投資限額鬆綁、持續檢討活絡量能獎勵措施、舉辦業績發表會以及積極辦理海外引資。另外台灣證券交易所則配合金管會的政策,提出定期定額買股票、擴大機構法人買台股、編制優質新指數等「2017台股量能三大行動方案」。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




此外,財政部推出當日沖銷交易稅減半措施,稅率由千分之3減半降為千分之1.5,試行期間一年,由於涉及稅法修改,財政部長許虞哲在記者會承諾濾水器 光頭水將會儘速將修法方案送交立法院審議。

金管會與證交所開出的7+3藥方,主要成分就是ETF,ETF最近幾年不斷被主管機關與證交所拿來作為政績,這次亦然。總共10道藥方,與ETF相關的就有6道。政府要所有退休基金、政府各機關所屬財團法人,都將定存拿來定期定額投資ETF,看起來是個利便、符合邏輯的藥方。

但是,ETF的實際貢獻與官方宣傳存在極大的距離,在政策鼓勵下,我們現在有高達64檔的ETF掛牌交易,可是其中只有14檔是聯結台股現貨,另外有一半的ETF聯結了海外投資,其他的則是衍生性商品形式的ETF。聯結台股的ETF實際上只貢獻了7%的成交量,其他的ETF對台股現貨成交量沒有助益,頂多就是進口替代效應,將原本會被外資券商搶走的客戶留在國內券商手中。

主管機關鼓勵券商廣發ETF,結果創造了一大堆沒有成交量的孤兒ETF,在14檔聯結台股現貨的ETF中,日成交量在100張以上的只有三檔,真正有成交量的還是龍頭ETF元大台灣50,另外元大高股息勉強算是有量,其他的對台股成交量,根本沒有貢獻。更糟的是,即使是龍頭元大台灣50,基金規模(AUM)從2010年至今也萎縮了58%。

政府冀望ETF可以創造成交量,必須正視聯結台股現貨的ETF本身就在萎縮的事實,主管機關更必須放棄廣發ETF做無效業績、虛應故事的心態。我們觀察全世界的市場,ETF都是大者恆大、只有龍頭會成功的事實,所以政策的重點不在7+3的那些文字,也不在濾水器 水世界命令政府基金或是財團法人買進,而在重新檢討如何讓元大台灣50的AUM恢復增長,讓市場全體投資人買進台灣50,提升台灣50的資產規模與成交量。

我們認為台股成交量萎縮,真正的病灶在上市公司不斷老化,過往主管機關只想著證券交易稅便利徵收,把台灣股市當成金雞母,每年收走千億元證交稅、再抽走數千億元的股利所得稅、外加證券商的營利事業所得稅、以及交易所的上市上櫃費等。以稅收相較於總市值的比例來相比,證券市場的稅負比重是房地產市場的五倍以上,台灣股市這隻老母雞經過長期的壓榨,早就出現更年期的症狀了。

要根本治療台股成交量萎縮,必須從兩個方面著手,一個是降低對股市的徵稅,另一個是鼓勵上市籌資。前者對於財政困窘的政府有高度困難,後者面臨找不到新上市公司的困境。

林全與許虞哲同意當沖證交稅減半,其實還是在壓榨老母雞生蛋,給生育困難的老母雞餵食賀爾蒙,看來令人心酸。所謂的降稅必須實質,真的從全面降低證交稅、減輕股利所得稅、或者調降各種費用來著手,能不能做,就是對林全與財金官員格局與決心的考驗。

最根本的工作就是要增加上市公司的活力,股市存在最重要的意義就是作為企業成長的集資管道,台灣股市的集資功能衰退,過去五年直接金融佔整體融資比重僅20%,還呈現逐年衰退的現象,十年前證交所曾經做過TDR、F股,從海外鼓勵台商回國上市,但是遇到發展困難就縮手自保,市場越做越小。金融產業老化、不願意提供新創公司成長的資金,創投產業萎縮到令人唏噓。

要解決這些問題,當然不是出台幾個政策就能立刻見效,政府一定要從根本著手,設定三年、五年目標,培養創新企業、全球招募新上市公司、鼓勵老公司增資擴股、避免老牌績優股減資下市。我們不排斥7+3這樣的安慰劑,但是我們更期待一套全方位的資本市場振興戰略。

(工過濾器商時報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rsm7emichop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